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元探索
粤西小镇的发展样本
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的那龙镇,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交汇地带,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、自然资源禀赋和政策扶持,逐步探索出一条以“产业兴农+文旅融合+生态宜居”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路径,作为传统农业大镇,那龙镇正经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综合经济体转型的关键阶段,其发展模式对同类乡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经济发展:产业升级与多元驱动
指标类别 | |
---|---|
主导产业 | 优质稻种植(丝苗米)、蔬菜种植(辣椒、番茄)、水产养殖(对虾、罗非鱼) |
新型业态 | 农产品深加工(米粉厂、冻干车间)、光伏新能源基地、电商物流中心 |
产业园区建设 | 那龙工业园(引进食品加工企业8家)、现代农业示范园(智慧大棚覆盖率达40%) |
集体经济收入 | 2023年全镇2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50万元,较2020年增长120% |
核心进展:
✅ 农业现代化提速: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建成高标准农田3.2万亩,推广无人机植保、智能灌溉系统,水稻亩产提升至550公斤以上。
✅ 工业补链强基: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,引入省级龙头企业打造“从田间到餐桌”全产业链,带动本地就业超2000人。
✅ 数字经济赋能:建成镇级电商服务中心,培育本土直播团队,2023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1.2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18%。

特色农业:科技引领下的高效生产体系
项目 | 成效 | |
---|---|---|
智慧农田示范区 | 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、气象数据,实现精准施肥灌溉 | 化肥使用量减少30%,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5% |
品种改良工程 | 引进“美香占”“粤禾丝苗”等优质稻种,推广抗病性强的杂交辣椒品种 | 优质稻收购价高于普通品种20%-30% |
冷链物流网络 | 建设预冷库、分拣包装中心,打通珠三角“夕发朝至”生鲜运输通道 | 果蔬损耗率从25%降至8%以下 |
典型案例:
👉 那龙村“稻虾共作”基地采用轮作模式,早季养虾、晚季种稻,每亩综合收益突破万元,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。
👉 北惯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,统一采购农资、制定种植标准,社员年均增收2.8万元。
文旅融合:打造“田园综合体”新名片
资源类型 | 开发项目 | 运营数据 |
---|---|---|
自然景观 | 那龙河湿地公园(观鸟栈道)、牛塘山风电场(工业旅游) | 年接待游客量超15万人次 |
文化遗产 | 修复清代古村落“石屋村”,开发非遗工坊(漆器制作、竹编技艺) | 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% |
节庆活动 | “那龙丰收节”(农耕体验+农产品展销)、端午龙舟赛 | 单次活动拉动消费超500万元 |
创新实践:
🎨 “艺术家驻村计划”吸引30余名美术院校师生驻点创作,形成壁画村、摄影基地等网红打卡点,带动村民开设农家乐27家。
🏞️ 推出“研学+劳动实践”课程,与市区学校合作开展插秧比赛、果蔬采摘等活动,年接待学生团体超80批次。
基础设施建设:夯实发展根基
领域 | 重点项目 | 覆盖范围 |
---|---|---|
交通网络 | 那龙大道扩建工程(双向四车道)、自然村通硬化路100% | 镇域内公路总里程达186公里 |
水利设施 | 重建排灌站12座,整治河道15公里,建成防渗渠道89千米 | 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5% |
公共服务 | 新建标准化卫生所9个,改造敬老院2所,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 | 宽带入户率达98% |
民生改善:
🏠 实施“美丽庭院”工程,完成农房微改造1200户,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18个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%。
📚 教育医疗提质增效:那龙中学新建教学楼投入使用,中心卫生院增设中医馆,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5%。
挑战与对策:可持续发展的思考
⚠️ 现存问题:

-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(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达28%)
- 品牌溢价能力不足,多数农产品仍处低端市场竞争
- 文旅项目同质化风险显现,缺乏差异化IP打造
💡 应对策略:
→ 推进“乡贤回归”计划,提供创业补贴吸引青年返乡创业;
→ 申报地理标志商标,建立“那龙优品”区域公共品牌;
→ 深挖疍家文化、渔耕文化内涵,开发沉浸式演艺项目。
相关问题与解答
Q1: 那龙镇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?
A: 那龙镇严格执行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镇域面积的35%,在产业发展中坚持“绿色准入”,拒绝高污染项目落地,例如光伏电站采用农光互补模式,发电同时保障农作物生长;养殖场配套沼气池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,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.8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%。
Q2: 普通农户参与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途径?
A: 那龙镇构建了三级联农带农机制:①土地流转分红(按年支付租金+增值收益分成);②务工就业优先(本地企业招聘需保证30%岗位留给本镇居民);③技能培训转化(每年开展电商运营、农机操作等免费培训12期),典型如西就村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社,除保底分红外,还可参与利润二次分配,人均年增收
